糍粑,是客家人每逢传统节日或家庭喜庆的传统小吃,反映了客家人的风俗。
客家人吃糍粑,通常是亲友齐聚一堂,你抢我抢,越是热闹,越是好吃。惟吃糍粑后,容易饱肚。
每逢有亲朋戚友从远方来,或办喜事时时,客家人便制作糍粑招待宾客。让宾客感受到他们的好客多礼、纯朴的民风和情怀。同时,糍粑也在春节时作为送礼之用。
糍粑象征着丰收、喜庆和团圆,是大节日的必备品之一。黏结成团的糍粑喻示着全家和睦团结, 因此每逢过年过节, 客家人便团聚一起享用糍粑。后来演成习俗,一直流传至今。
糍粑的香甜也喻示着生活甜蜜幸福。结婚喜宴时吃糍粑,如此夫妻关系将牢不可分, 百头到老。搬迁新居所时吃糍粑,表示房子坚固。
不过,家中的小孩出麻疹时忌吃糍粑,因为抄花生热量高,且老一辈认为出麻不宜食芝麻,以免难痊愈或“出了再出”。
糍粑的来源
据称,中国古时在舂米时,为了不浪费残留在臼底的碎米,而想出了这种办法,达到物尽其用的效果。
另有说法称,古时郊区的客家人生活贫苦,无钱厚待客人,于是发明了将剩米蒸熟揉成团的糕点。
糍粑制作法
制作的糍粑的方法, 已经成了华人文化传承之一。
糍粑的作法有多种, 较早期的客家传统方式是将糯米用水浸泡一天以上,去水份之后蒸熟。然后将煮熟后糍粑置于石臼中,用木棍捣搅至胶状, 再以杵臼大力搥击,以增加其黏度。
一般由2个人轮流用杵臼搥击,另1人趁搥打的空档翻动糍粑。趁着糍粑还热腾腾的,用手将糍粑揉成团状。
看似简单,但却是耗时费力制作的小食。因此客家人又把做糍粑称为“打糍粑”。
接着,邀请亲朋戚友聚在一起,拿起筷子将粑揉夹成小块,再沾上花生碎、芝麻和糖粉享用。吃起来柔韧鲜滑,香甜可口。
如今市面上可见到不少由台湾引入的“麻糬”,与客家糍粑非常类型。创新的制作方式包括加入各种水果口味,例如芒果、榴莲、草莓,还有绿茶,巧克力等口味。
五颜六色口味的麻糬是否能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力呢?不过,笔者认为,传统白色的客家糍粑仍然无法被取代,两者各有各的优势。年长一辈还是比较喜欢传统的麻糬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